看球看了那麼久,你是否曾經好奇過足球的換人規則是怎麼定的呢?
被換下場的球員能再重新上場嗎?為什麼足球不會頻繁換人呢?如果球員受傷的話能把他們換下場嗎?
這邊文章將解決你的疑惑!

基本換人規則:五個名額、三次換人
在正規的足球比賽中,一支隊伍除了場上 11 個球員以外,可以自由以最多三次換人、替換五名球員上場。比如第一次及第二次都替換一名球員、第三次替換三名球員,也可以一次替換五名球員上場。值得注意的是,中場休息時也可以換人,且這時的換人將不算次數、只算名額;簡單來說可以將中場休息當作一個免費的換人機會。
而如果球員受傷或抽筋,球隊也需要使用換人名額才能將他們換下場;所以萬一球隊在用完換人名額之後有球員受傷離場,那麼他們在比賽結束之前都會少打一人。
另外,除了特殊情況外,被換下的球員是不能再被換上球場的。

加時比賽:可多換一人
有些賽制中(例如淘汰賽),如果正規時間的 90 分鐘戰罷雙方仍平手便會進入額外 30 分鐘的加時賽。在這種時候,雙方都會額外獲得一個換人名額以及換人機會!當然,正規時間中沒用完的換人名額及換人機會都可以留到加時比賽中使用。過去也曾有球隊在加時比賽末段、即將進入點球大戰前換上擅長撲點球的守門員或擅長踢點球的球員上場。

2024 新規則:腦震盪球員替補名額
在 2024 年 7 月起,國際足總制定的足球規則中增加了「額外永久替換腦震盪球員」的敘述。簡單來說,為了保護在球賽中腦震盪或疑似腦震盪的球員,腦震盪球員所屬的球隊可以立即以替換震盪球員作為額外的換人名額及機會以換下腦震盪的球員,且可以換上先前被替換下場的球員;而對方則可以獲得額外的一個替補球員名額及機會、但不需要立刻使用。

換上又換下?稍微寬容一點的比賽規則
不是每個人都能在 37 度的戶外球場衝刺一個半小時,對於非職業球員來說,90 分鐘的比賽對體能會是巨大的考驗;而如果一支 23 人的隊伍在一場比賽中最多只有 16 人能上場,那就相當於會有 7 名球員必須在旁坐板凳,這對發展中的青年球員來講也是充滿挫折感。因此在部分青少年賽事或基層賽事中會採用相對寬容的換人規則,例如放寬換人名額及次數的規定、或是允許被換下的球再次被換上場。
例如中華足協所主辦的青年聯賽中就規定中場休息時球隊可以不限人數地換人,增加球員都可以下半場上場的機會;台灣 U13 發展聯賽的換人規則中,不但球隊可以不限名額、不限次數的換人,換下場的球員也可以再被換上場,確保了所有球員都可以有上場機會。

以上就是足球換人規則的簡單介紹!
別忘了看熟這篇文章,下次和朋友一起看球的時候就可以賣弄一下現成的足球規則知識,讓你的朋友們對你佩服得五體投地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